袁隆平為水稻高產奮鬥終生

袁隆平(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德安人,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對雜交水稻品種的研究,令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的糧產大幅增加,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分發到湖南安江農業學校。袁隆平決意研究農產源於他目睹1959年湖南在三年大飢荒期間的慘狀,認為一定要提高水稻的產量,才能解決人民的糧食問題。

育成三系雜交水稻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那是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了傳統經典理論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深信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1967年6月,以袁隆平為首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成立。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袁隆平與助手去海南島三亞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大面積種植成功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1979年,作為中國大陸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在數十年的科研探索中,袁隆平實現了水稻畝產從不足300斤(150 公斤)到畝產超越1,000公斤的飛躍。2020年10 月10 日,在湖南省懷化漵浦的一片稻田裡,超級稻百畝片平均畝產達到1,026.7 公斤,「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再次刷新了自己的畝產紀錄。

水稻高產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目前,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和推廣,並在多地進行了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袁隆平曾向記者說,「我有一個夢,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全球能夠有一半的稻田種上中國雜交水稻。」

努力付出換來榮譽

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推舉袁隆平擔任常務委員。1995年,他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亦獲得聯合國多個獎項,又獲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2019年更獲頒共和國勳章。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轉院至湖南長沙治療。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於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享年91歲。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時,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舉行袁隆平遺體送別儀式。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及多名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發來唁電或致送花圈表示悼念,泰王國公主瑪哈扎克里・詩琳通、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拉納里韋盧、東帝汶民主共和國農業漁業部長佩德羅・多斯雷斯等致送花圈或表示悼念。

袁隆平獲得的獎譽:
1978年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 國務院授予袁隆平中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中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1981年 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1984年 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 創造與發明獎傑出發明家
1987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獎
1988年 英國Rank基金會頒授農學與營養獎
1991年 國家科技進步獎
1993年 美國Feinstein基金會頒授世界飢餓(研究)榮譽獎
1994年 何梁何利基金獎
1995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
1996年 日本日經亞洲獎
1997年 獲國際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
1997年 獲頒雜種優勢利用傑出先驅科學家稱號
1998年 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
1999年 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1年 菲律賓拉蒙‧麥格賽賽獎
2002年 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榮譽徽章
2002年 “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稱號
2004年 世界糧食獎
2004年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8年 中國著名科學家獎
2010年 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0年 法國最高農業成就勳章
2011年 獲得馬哈蒂爾科學
2014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6年 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
2018年 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9年 “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
2019年 共和國共和國勳章
2020年 《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第5位
  |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