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文明與進步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華夏之子曾經和正在為之付出辛勞與智慧,走的路可能不同,形式亦可能有異,但都有著共同的拳拳之心,此因皆是:根在中國。陳有慶家族無疑是當中的佼佼者,歷經三代人締造的家族基業,包括他們所擁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正在薪火相傳,成功延續。
1932年10月,一名孕婦從泰國登船,在大海漂泊了三個星期,忍耐著諸多困苦,目的只有一個:回祖籍中國廣東潮陽分娩。一個普通的母親,帶著一個非凡的心境,結果,11月,在汕頭誕下了她生命中的長子―他就是今日香港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第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創會會長兼主席陳有慶博士。
經過多年的修行,星雲大師在1967年與同道購得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二十餘甲山坡地作為建寺用地,於5月16日破土,定名為佛光山。壽山佛學院移址佛光山,更名為「東方佛教學院」。
2008年新年伊始,陳有慶應允出任中國僑聯副主席,成為繼莊世平先生之後獲此高職的另一位海外僑領,也是當時港澳地區唯一擔任此重任的僑界棟樑。他頗有感慨地說:「出任副主席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承擔和使命。」在談到僑聯工作時,他別有一番體會:「中國在世界各地有幾千萬海外僑胞,又有幾千萬歸僑在內地,這些人在中國歷史各個階段都發揮了作用,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群體,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不多見。西方一些學術機構還將這一獨特現象列入專門的研究課題,影響很大。僑務工作要繼續配合國家發展走出新思路,發揮新作用。」
近期,陳有慶更常穿梭於香港與北京等地,因為他還是中國僑商聯合會會長以及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為在新時期聯繫更多的華僑力量,他不時利用個人、家族、朋友網絡,親自聯絡世界各地知名華僑加入僑商組織,還常常為民間社團發展建言。他強調僑商組織要在海內外開展搭橋活動,以提高社會知名度;他建議增強僑商組織透明度,財政收支要有法定制度和監管。他的經驗是「我們不僅要讓社會人士認同我們的章程,亦要他們認同我們的運作程序。只有這樣,才有利吸納新會員。」
在香港,陳有慶是香港僑界社團聯會的創會會長。「香港的華僑、歸僑、僑眷來自世界各地,佔全港人口逾三分之一。他們與世界各地幾千萬華僑華人有著直接的聯繫,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群。」早在2004年,港僑聯會就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在中國僑聯、國務院僑辦關懷下,由陳有慶與余國春、黃光漢、陳永祺等聯同多名香港著名僑領籌備創立。目前,該會團體會員達45家,屬下個人會員總數超過2萬,屬全港最富影響力的社團之一。
幾年來,陳有慶與新任會長余國春等領導親力親為,無論順境、逆境,都始終不渝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活動,積極聯絡和支持愛國愛港人士參加立法會選舉等;時常率團出訪內地、澳門、東南亞各地;還特別強調培養來自世界各地華僑家庭的新生代以及海外留學來港的國內「海歸派」。在陳有慶眼裡,這些年青人中西兼容,有知識,有活力,不僅積極吸納他們加入社團,在該會第三屆會董選舉中,還有意識推舉青年一代擔任副會長、常董和會董。
陳有慶還是國際潮團聯誼會的發起人。該會每兩年一次,輪流在世界各城市舉行會議,參會的各地潮屬團體代表數以千計,會內會外緊密聯繫,影響廣泛。至今已舉辦了14屆,第15屆將於今年在廣州舉行。
在泰國,陳有慶同樣為這塊居住地傾注親情,更何況這是其父陳弼臣締造金融王國的地方。在這裡,他享有顯赫家族的地位和影響,有寬厚的網絡,有熟悉的文化,做起事來如魚得水。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陳有慶就接受泰國方面的邀請,擔任香港的泰國大米進口商,為配合當時港英政府的大米進口制度,穩定香港大米市場供應作出了貢獻。
為了推動香港與東南亞的合作,在1998-2002年擔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期間,陳有慶大力推動香港、內地與東南亞各地的經貿合作。2000年適逢中總創會100週年,陳有慶不僅以會長身份主持系列慶典活動,與前來道賀國家領導人、工商界高層、各團體首領深入交流,還於2002年率領由該會以及香港多家主要商會高層負責人組成的東南亞考察團,出訪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除受到各國領導人高規格接待外,還與各地商社、華人團體廣泛聯繫,為雙贏或多贏合作建立了溝通的網絡。
2008年陳有慶又以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身份,率團訪問了印尼,受到印尼總統、副總統等高規格接待,為強化香港中介角色,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構築平台。
2005年,為了表彰陳有慶對促進泰港友好合作的貢獻,泰國政府向陳有慶頒授了泰皇御賜皇冠二等勳章,繼1984年獲泰皇頒授白象勛章後,再次贏得該國最高榮譽之一。足見陳有慶及其家族在東南亞的地位、影響和奉獻。
出身於地位顯赫的泰國金融世家,誕生在炎黃子孫的故土上,卻成就事業於香港,並由此造就了一代銀行家、金融家、社團領袖、華僑首領和社會活動家等等。回憶這般經歷,陳有慶笑道:「只因為父親的一個決定」。
「五十年代,父親當時雖然主要生意在曼谷,但他認為應該發展世界其他地區的生意,而香港就是最好的中轉站。在這裡做生意可以輻射到世界各地。」幾十年來,陳有慶以此為宗旨,依托香港,不斷將業務擴展到美國、日本、東南亞、內地等;繼而於1990年10月在香港將亞洲金融集團成功上市;1995年又將集團屬下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通通以「亞洲」冠名,繼續向集團多元化、全球化邁進。
如今,亞洲金融集團業務涵蓋一般保險、人壽保險、退休金管理、醫療服務和其他投資,除內地、日本、東南亞外,近年更將業務延伸到中東等地。談到這一點,陳有慶稱香港是他成就事業的一塊寶地。特別香港的回歸、過渡與繁榮,他都得以親自見證、參與和落實,由此更令其人生偉業增添了濃濃的一筆。
人們不會忘記,1984年12月19日作為觀禮團成員,陳有慶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儀式,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非常時刻;九十年代初,部份港人對回歸前景擔憂,急於把資產轉移海外,而他卻把位於跑馬地的舊宅翻新成一座8層住宅,還把兩個兒子叫來一起住,予人信心的訊息;回歸後,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沙士等嚴重衝擊,近期又遭受百年一遇金融海嘯的重傷;還有印尼海嘯、內地汶川大地震等等,陳有慶都先後以香港中華總商會、潮州商會、香港僑界社團聯會等領袖姿態,最大限度地統領愛國愛港人士出錢出力,與香港、祖國風雨兼程,表現了一代社會賢達英才的莫大胸襟與情懷。
作為全國人大第7、8、9、10屆代表, 陳有慶表示肩負繁榮香港和振興中華的重任。他積極參政議政, 先後以個人或商會等名義,在「降低香港中小型企業的內地註冊資金」、「批准香港華資銀行到內地開設分行拓展業務」、「擴大香港銀行辦理人民幣業務範圍」、「准許香港旅行社辦理內地境外行」等諸多方面提交了建議。其肺腑之言、赤子之心無時不在感染周邊人。
為表彰陳有慶的愛國愛港精神和貢獻,2000年,香港特區政府頒予他金紫荊勳章,可謂實至名歸,眾望所盼。
在世界著名的銀行家名冊中,華商少之又少,而泰國最大商業銀行- 盤谷銀行的主要創辦人,陳有慶之父陳弼臣則是當中最顯赫的一位。他白手起家,拼搏進取,締造了華人「金融王國」,並經三代傳承,使陳氏家族成為泰國、東南亞、香港的名門望族。陳弼臣更被喻為「將泰國經濟向前推動了10到15年」的顯赫人物。在1988年陳弼臣辭世的火葬儀式上,泰皇親自點火,皇室成員前來悼念,泰國民眾依依不捨,出殯隊伍1萬多人,深切緬懷這位為泰國、金融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的華人金融家。
回憶父親及自身涉足金融業務的幾十年,陳有慶稱「信」字是家族事業成功的根基。「上個世紀的五十至六十年代,很多銀行貸款都是沒有抵押的,那時靠的是一個信字。」陳有慶一直遵循父親重情守義的傳統,誠實做人,誠信營商。幾十年來,由他掌舵的亞洲金融集團歷經考驗,就像在近期的金融海嘯衝擊下依然平穩發展,靠的就是「信」字。
如今,陳有慶已將集團業務逐步交給了兩個兒子。兩人不僅將集團業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足以令父親放心,還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大兒子陳智文是深圳市政協委員,緊張工作同時不忘為深圳與香港的社會經濟問題建言獻策;次子陳智思身兼多份公職,現任全國人大代表,又曾是香港立法會最年輕的議員及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被傳媒譽為香港明日之星。提起這些,陳有慶臉上不禁露出喜悅欣慰之情。
是的,在華族文明與進步的歷程中,一代又一代華夏之子曾經和正在為之付出辛勞與智慧,走的路可能不同,形式亦可能有異,但都有著共同的拳拳之心,此因皆是:根在中國。陳有慶家族無疑是當中的佼佼者,歷經三代人締造的家族基業,包括他們所擁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正在薪火相傳,成功延續。
• 中國僑聯副主席
• 香港特別行政區金紫荊星章
• 香港太平紳士
• 榮獲泰皇御賜皇冠二等勳章
• 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
• 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創會會長兼主席
• 潮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兼當然會董
• 世界華商基金會榮譽會長
• 榮獲第九屆世界傑出華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