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 音樂教育家
巫漪麗女士

著名國際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巫漪麗女士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酷愛音樂,6歲開始學習鋼琴。

曾隨上海交響樂團創辦人、意大利著名指揮家、鋼琴家,李斯特的再傳弟子梅百器先生學習鋼琴。她是中國鋼琴藝術和鋼琴啟蒙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62年,她在中央樂團被評為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得到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的親切接見。幾十年來,她致力於用鋼琴演奏中國音樂,向世界介紹和傳播中國音樂。她對中國音樂有著深刻的研究和獨到的詮釋。

在中央樂團工作期間,她曾代表國家出訪過多個國家進行演出和交流。

她不僅擅長演奏各個時期、各種不同風格的歐洲音樂,她曾與眾多的器樂演奏家和歌唱家合作,被譽為中國最好的伴奏。

經過多年的修行,星雲大師在1967年與同道購得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二十餘甲山坡地作為建寺用地,於5月16日破土,定名為佛光山。壽山佛學院移址佛光山,更名為「東方佛教學院」。

星雲大師本著「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並融古匯今,手訂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清規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

大師撰文說過:「個人的獨處,沒有大眾相處的快樂,把快樂分享給別人,又可以從別人的快樂中增添自己的快樂。因此,一個人要獲得快樂,必須擴大小我,融自己於大我中,從大我中獲得快樂。同樣的,佛道在世間,佛道在大眾身上。想求得佛法,更須化私為公,化我為眾。唯有化私為公的生活,才是心安理得的生活;唯有化我為眾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摘自《從小我的人間說到大我的人間》一文,載于 《星雲文集,人間佛教叢書》) 他主張把佛教帶進俗世,透過切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方式,為普世人類帶來心靈上的滿足。

佛光山除了提供僧侶、信眾潛修的地方外,也推行不少社會服務,使大眾感受到佛教的大愛精神。

佛光山年復一年地擴展服務,繼有醫院、安老院、育幼院、學校、出版社等等,成為一所甚具影響力的社會慈善機構。佛光山每年接待眾多信眾和旅客,成為大中華地區其中一個重要的佛教傳播基地。星雲大師的貢獻得到宗教界和社會的認同。1986年獲頒二等卿雲勳章與「功在党國」匾額乙面。後獲贈高雄市市鑰,成為高雄市榮譽市民。



巫漪麗老師祖籍廣東龍川,美籍華人,旅居新加坡。她1931年出生於上海,自幼酷愛音樂,6歲開始學琴,隨上海交響樂團指揮、著名鋼琴家、音樂教育家梅百器大師學習鋼琴。梅百器是世界鋼琴大師李斯特的的傳弟子。

1939年,巫漪麗女士年僅8歲獲全上海兒童音樂比賽鋼琴第一名;1949年首次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反應熱烈。1950年參加上海交響樂團擔任鋼琴獨奏家,並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及中國福利兒童劇團;1954年在北京中央樂團擔任鋼琴獨奏家和室內樂演奏家。

1962年被評為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得到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的親自接見;1982年到美國深造,隨當時美國鋼琴家協會主席Ozen Marsh學習鋼琴表演藝術及新式「形象」教學法,獲得「音樂家」稱號。

巫漪麗女士是一位活躍在國際鋼琴舞臺、把生命融進音樂的演奏家,她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鋼琴藝術,她不僅擅長演奏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歐洲音樂,且還致力於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和改編。她是一位有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藝術家。

巫漪麗女士對中國作品深入鑽研,對樂曲的詮釋有獨到之處。她是著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鋼琴部分的首創及演奏者。她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常在她演奏的作品中體現出來。如:她在演奏鋼琴作品《松花江上》的時候,眼睛總是滿含淚水,充滿對失去家鄉和親人的悲憤之情,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還有對打擊侵略者的決心和信念都在她的音樂裏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改編並演奏的廣東音樂《娛樂升平》更是充滿喜慶和快樂,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喜悅和感恩之情通過鋼琴的演奏表達出來。



在伴奏工作方面,巫漪麗老師一直秉承前蘇聯著名聲樂家蘇石林所教導的原則:「伴奏應該是藝術指導,而不僅是演奏音符,是和合作者共同進入音樂意境,是音樂背景的共同創造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巫漪麗女士和著名小提琴家孔昭暉合作演奏的五首中國樂曲錄製成CD專輯,暢銷國內外

2004年,巫漪麗女士隨新加坡「百合女聲藝術團」參加在無錫舉行的第七屆國際合唱節,「獲優秀伴奏獎」。她雖人到老年,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猶如一朵綻放已久的玫瑰,繼續散發餘香

2008年,78歲高齡的巫漪麗女士出版了首張個人專輯《一代大師1》。2013年8月,她的第二部個人專輯《一代大師2》出版,並獲「十大發燒唱片獎」,均暢銷國內外。同年,巫漪麗女士獲廣州終身藝術成就獎。作品《松花江上》、《百鳥朝鳳》等9首「中國風」再次引起業界強烈反響,許多樂迷和專家紛紛撰文評論巫漪麗女士為「西洋樂器下的中華情」。

  |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202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