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民誠實敢言赤誠愛國

徐四民(1914年—2007年),緬甸華僑,香港《鏡報》月刊創辦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一向誠實敢言,有「徐大炮」之稱。

繼承父親愛國遺志

徐四民祖籍福建廈門,其父徐贊周因農村經濟破產,遠赴緬甸謀生,開了一家土產公司,並熱衷參加孫中山同盟會的活動。1914年,徐四民在緬甸仰光出生。他曾是當地出名的「公子」,身旁總不乏紅顏知己。其後遇上妹妹的同學——緬甸花生大王的女兒郭素蘭,即共譜鴛盟,育有2子3女。

1933年,徐贊周去世,徐四民繼承父親愛國遺志。1936年,他回到家鄉福建,就讀廈門大學,深受曾在該校任教的魯迅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回到仰光領導華僑抗日,任「全緬甸抵制日本貨總會」總幹事。當年,他曾被日軍抓到,幸以一隻勞力士手錶送給軍官,才得以獲釋。

抗戰後,徐四民創辦緬甸《新仰光報》。1949年9月,時年僅35歲的徐四民,應邀出席在北平召開的籌備新中國建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回到緬甸仰光後,為了表達緬甸僑胞對新中國的擁護和支持,促使緬甸華商商會作出升旗決議,讓緬甸華僑於1949年10月2日升起東南亞第一面五星紅旗。新中國建立後,他以華僑身份,出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64年,他舉家移居北京,擔任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祖國最固執的兒子

徐四民曾跟兒孫們說:「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愛我的祖國。一個人愛自己的國家,是自覺自願的,不應期望要甚麼回報;愛國也不能講優先,先到者先得。誰愛國誰不愛國,不用自己說,要看表現,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他的一位在港當律師的孫女撰文回憶說:「祖父平日鼓勵我們多留意時事,多討論,刺激思路,有時還會在家庭聚會中舉行迷你辯論會。他樂於和不同政見的人士見面交流,他也經常和日常生活中遇見的人交換意見,譬如在髮型屋剪頭髮、坐的士、在大廈大堂等電梯的時候,和不同的人聊天,接觸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普羅大眾,所以他對民情的瞭解,很多時候都在他的文章和政見體現出來。」該文還說:「祖父最為人所知的一段話就是『中國是我的祖國,也是我的偉大教師。我從祖國的存在中,學習到許多真理。我愛祖國,儘管祖國給過我不少痛苦,也曾使我失望過,但我仍永遠寄希望於祖國。所有這一切,是由於我是他的兒子,一個最誠實,可能也是最固執的兒子。』這一席話,真實地表達了祖父的愛國心聲。」

2003年,徐四民之妻郭素蘭逝世,享年82歲。同年,他卸下所有公職,《鏡報》也交由兒子打理,過著忙碌的退休生活,並聲言:「我退休,但我的嘴巴和筆杆子沒有退休」。他繼續在《鏡報》寫評論,亦在其他報刊撰文。單是2003年,他就出版了三本新書,分別是《諍友的話》、《有話要說》及《老實話》。

2007年,他的健康急轉直下,就連他一手創辦的《鏡報》舉辦三十周年誌慶酒會,他亦未能出席。9月9日晚,他終於不敵病魔,走完長達93年的愛國路。出殯時五星紅旗覆蓋在他的靈柩上,這樣的高規格是對徐四民一生愛國的肯定和表彰。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一至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大紫荆勳賢
《鏡報》月刊創辦人
  |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 2021-2022